這首詩常常會令我非常感動。
特在此與大家分享。
馬偕博士是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,在1871年時來到台灣,當時他只有27歲。
1901年時死在台灣,死時僅有58歲。
在台灣共三十餘年的時間,他到處傳福音、設教會、蓋學校、開醫院、治疾病。所經歷的艱辛,是我們所難以想像的。他被人潑過大便、被人用石頭丟、在極度不友善的環境下傳揚正確的上帝的道、破除錯誤的傳統習俗、、、。
在他的誓言、詩詞與一生的事奉裡,我們可以看見強烈的歸正神學的信仰。
我們不崇拜任何人,但我們從一些屬靈偉人的一生事蹟裡,可以獲得許多安慰與激勵。
首先分享他剛抵達台灣之後,事工之始的誓言:
「我再一次與你立誓,就是痛苦至死,我一生也要在此地——我所選擇的地方,被你差用,願上帝幫助我」
再來我們看他人生結尾,從心中所發出的心聲:
「最後的住家」(台語)
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!
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。
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!
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。
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,
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,
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,
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。
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!
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。
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!
我一生的快樂攏在此。
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,
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,
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,
找到一生最後的住家。
這首詩,有著台語很特殊的美感與意境。
譯成國語的話,那種美感會差很多,但我們依然可以看見那顆心。
為了幫助我們不會台語的弟兄姊妹,所以我試著大致將國語意思翻出來:
「最後的家」
我全心所疼愛的台灣啊!
我的青春全獻給你。
我全心所疼愛的台灣啊!
我一生的快樂都在此。
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,
從雲中縫隙觀望全地,
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,
我愛在此眺望不息。
我心無法割離的台灣啊!
我的人生全獻給你。
我心無法割離的台灣啊!
我一生的快樂都在此。
盼望我人生的終點站,
在大浪拍岸的響聲中,
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,
找到一生最後的家。
有人說,預定論(改革宗)(歸正神學)的信徒,不傳福音。
但是,在台灣的歷史上,我們卻看見許多西方偉大的長老會宣教士,來到落後的台灣,進行各種福音事工。
更令人感動的是,這些宣教士,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侍奉,而將榮耀歸給自己。
相反的,我們一次又一次看見,他們那種強烈的『看無自己』、『歸榮耀給上帝』、『人的努力、神的主權』的歸正神學觀念。
當時在台灣南部宣教的,還有屬於英國長老會的馬雅各醫師。
他那種『一切成就,榮耀都是上帝的;一切過錯,都是我自己』觀念,也是非常強烈的歸正神學。
台灣長老會,有句很出名的標語『寧願燒盡,不願鏽壞』,更是許許多多信仰偉人一生的寫照。
在歸正神學的宣教士身上,我們會看見那種強烈的使命感;
不畏懼任何艱難勇往直前的偉大毅力;
勇敢改變我所能改變,謙卑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環境;
不只關注來世的靈魂得救,也關注於今生的生活改造、、、、
這類的熱力與生命。
人的一生,會住在哪裡,真的很難講。
有時,上帝會呼召我們到這裡來;有時,會帶領我們到那裡去。
我們都知道,我們真正的家,是在天上。
因為在地上,我們原本就沒有真正永恆的家。
『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』(來11:13)
『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,就是在天上的』(來11:16)
但是,當我們還住在地上時,認同所住的土地、認真勤奮努力,卻是我們應盡的本分。
認同所住之地,並不表示我們要認同當地所有的一切。
事實上,我們所住之地,有太多必須廢棄、扭轉、改造的地方了。
以色列人進迦南地,上帝嚴厲警告他們不可效法當地的惡。
當時的迦南人,有太多可怕的風俗習慣:
拜偶像、廟妓、淫亂、活人獻祭、、、、。
基督徒絕不能認同這樣的事。
當馬偕在台灣北部傳福音時,他一樣堅持,不肯妥協在當地的風俗習慣裡:
當地的風俗是女子不用讀書,但馬偕設女校開始教育女性;
古來的習慣是女性要纏足,但馬偕卻反對這樣的習俗;
當時的人重風水,馬偕設教會就常偏偏在風水極差的地方設給大家看;
當時的人拜偶像,但馬偕從沒妥協過,反而不斷宣揚拜偶像是罪、要歸信真神。
什麼是認同所住之地?
是相信上帝帶領我們住在這塊地方,必有祂美好旨意。我們必須努力行出聖經真理,不愛當地的罪,但愛當地的人,願意當地的人同得屬神的幸福。
即使當地不愛我們、憎恨我們,我們也要努力行出良善與愛。
『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,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,為那城禱告耶和華;因為那城得平安,你們也隨著得平安』(耶29:7)
猶太人的國家被異族入侵,亡國被擄到異族之地去。
當他們住在這殺他們父母、丈夫妻子、兒子女兒的敵人土地時,
上帝竟然告訴他們,要為當地求平安。
『第一要為萬人懇求、禱告、代求、祝謝;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,也該如此,使我們可以敬虔、端正、平安無事的度日』(提前2:1-2)
即使掌權的再不好,上帝竟然叫我們要為這些人禱告,還要祝謝。
我們認同我們所住之地嗎?
我們認同我們的國家嗎?
我們認同我們的家庭嗎?
我們認同我們的公司嗎?
我們認同我們的學校嗎?
有時想想,內心真的會覺得慚愧。
多少時候,我們一直是過客心態。
合聖經的過客心態,是……………
『不追求世上的榮華富貴,而渴慕天上的家』;
但我們卻不是這樣,而是不合聖經的過客心態………………
『不斷抱怨自己所屬之地,渴望更好的世上的家』。
我們一直抱怨,抱怨所住之地不好、所住之城不好、自己的國家不好、自己的家庭不好、自己的公司不好、、、、。
當我們抱怨這些時,我們是渴想天上的家嗎?
不是的。
我們期待的,是上帝給我另一個更好的地方、城市、國家、家庭、丈夫、妻子、兒女、公司。
即使我們禱告時對上帝說出「渴望能早日到天家」的話,
我們也只是抱怨自己活得太辛苦而已,並不是真的想回天家,
只要上帝一給我們好環境,我們馬上會忘了天家這回事。
馬偕所深愛的台灣,有什麼可愛的呢?
落後的物質生活、低落的民眾素質、不佳的衛生習慣、一大堆未開化的地方、丟他石頭和糞便的民眾、遍地廟宇和偶像、、、。
然而,他卻說自己深愛這塊地方,不僅將自己的青春獻給這地方,也要將這地方作為自己人生最後的家、長眠之地。
我不是說不埋骨在所住之地,就是不愛這塊土地。
約瑟死在埃及時,就要求後代子孫未來一定要將他的骸骨移回祖籍。
但是,該埋骨在所住之地而不埋,也是對上帝的不信任。
亞伯拉罕回應上帝呼召來到迦南地之後,終其一生,就再也沒回他的祖先之地去過了。死時,也埋骨在迦南地。
聖經是很平衡的,
我們要留心上帝的帶領與聖靈的感動。
但不管要埋骨在哪裡,這都沒關係,
重要的是:住在哪裡的時候,就要認同所住之地,這是我們應盡的本分。
雖然我們常常很軟弱,常常會對環境有所抱怨,常常渴望換到更好的環境去,
但求主憐憫我們,更幫助我們,能建立『認同所住之地』的心,而不是『過客心態』來度在世所寄居的日子。
願上帝幫助我們,讓我們不是成天抱怨,而是盡我本分、努力盡責,
使我們不管是在城市、國家、家庭、工作、、、,都能榮神益人。
再與大家分享一次馬偕事工之始的誓言:
「我再一次與你立誓,就是痛苦至死,我一生也要在此地——我所選擇的地方,被你差用,願上帝幫助我」
我們沒有那麼偉大,
但也求主幫助,讓我們能在所住之地被主差用,
願上帝幫助我們大家,
阿們。
小小羊
分類:成聖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