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基督徒都知道自己已經得救了,但在他們中間,還有不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聖靈。其實凡得救的人都有聖靈,可惜許多基督徒還是很糊塗的!當我們問他們有聖靈沒有的時候,他們總是說:“或者有”、“我盼望得著”、“求神賜給我”等等的答復。很少有人敢大膽說:“有”。聖經明明的說一個信了主的人就有聖靈:“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,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,也信了基督,既然信祂,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。”(弗1:13)這裏不是說:“你們既是熱心,就受了聖靈”,卻說:“既然信祂,就受了……。”何等真切不謬呢!得救是初步的真理,得勝是在得救之後繼續進行的;可惜有許多人不明白得救的真理,以為熱心的人才得救。得聖靈也是初步的事實;被聖靈充滿是在得聖靈之後繼續進行的,但又有許多人不明白聖靈的真理,他們以為熱心的人才能得著。可憐得很!最初步的要道竟被人弄成最難解的難題了。
或者有人說,信徒未必有聖靈,因為耶穌說:“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;何況天父,豈不更將聖靈給‘求’祂的人麼?”(路11:13)當他們讀了這節經文之後,便說:“我們應當懇切的求,神才賜聖靈給我們。只是信而不求,也是得不著的。”但我們應當注意耶穌是在什麼時候說這話的。那時,祂還是在世作工,並未升天去差遣聖靈降臨,那是五旬節以前的。那時不是每個人都有聖靈,惟有祈求的人才得著。這是千真萬確的事,所以主耶穌才這樣說。但自祂復活以後就不同了。祂不再叫人求聖靈;只叫他們等候,就必得著:“……要等候父所應許的,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,約翰是用水給你們施浸,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浸。”(徒1:4-5) 為什麼又要等候呢?因為主升天後還有10日,聖靈才降臨,所以門徒就在馬可樓上同心合意地恒切禱告,等候聖靈(徒1:12-14)。但聖靈降臨之後,我們就用不著等待了。只要相信,立時就可以得著了。自從聖靈降臨之後,書信沒有一次命令我們去“求”神賜下聖靈。所以我們不要再求聖靈。
一、舊約的預表
在舊約裏有一段經文,預表每個信徒都是有聖靈的:“要宰了贖愆祭的羊羔,取些贖愆祭牲的血,抹在那求潔淨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,並右腳的大拇指上。”(利14:25) 這裏是說一個不潔淨的人(預表罪人),他來求潔淨(求赦罪)。祭司要用血抹在他的右耳垂上,和右手右腳的大拇指上,他就有了血(得救了)。第28節繼續說到這個得救的人是如何的:“又把手裏的油抹些在那求潔淨人的右耳垂上,和右手的大拇指上,並右腳的大拇指上,就是抹贖愆祭之血的原處。”他得了血,得救了,不再是個罪人了。但他不只有血,祭司還要用油抹在血的原處。油是什麼呢?油代表聖靈:“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,常存在你們裏面……。”(約壹2:27)他有了血,又有油。這就是說,一個得救的人也有聖靈。聖靈居住在我們裏面,是因著信,並不是因著追求,或是苦心認罪,然後得著的。當我們一信主的時候,神就將聖靈賜給我們了。
二、耶穌的預言
舊約的人,不是都有聖靈的。耶穌在世的時候,也不是每個得救的人都有聖靈的。自聖靈降臨後,聖靈就住在信徒裏面了。在耶穌的時候,信的人是沒有聖靈的。但耶穌預言聖靈要降臨,信的人就得著聖靈了:“節期的末日,就是最大之日,耶穌站著高聲說:‘人若渴了,可以到我這裏來喝。信我的人,就如經上所說:從祂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。’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。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……”。(約7:37-39,參14:16-17,16:7)“……但不多幾日,你們要受聖靈的浸。”(徒1:5)“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……。”(徒1:8)從這幾節經文,我們知道耶穌是預言信徒都要得著聖靈。
三、耶穌吹一口氣
當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個晚上,祂向門徒顯現:“說了這話,就向他們吹一口氣,說:‘你們受聖靈’!”(約20:22)耶穌向他們吹一口氣,這不是說聖靈就是一口氣。祂又先對他們說:“你們受聖靈”。原文有“又”字:“又說”。直到五旬節的時候,他們果然先得著了。他們有了特權,可以按手叫人得聖靈。自從聖靈降臨以後,福音先由耶路撒冷傳開,後來傳到撒瑪利亞。不過,撒瑪利亞的人信了還沒有聖靈,所以使徒們“……就打發彼得、約翰往他們那裏去。兩個人到了,就為他們禱告,要叫他們受聖靈。”(徒8:14-15)這是門徒的特權。因為他們得了一口氣,但神未把這個特權賜給我們,所以我們沒有權柄去替人按手,叫他們受聖靈。
不過,在這裏要附帶解釋,為什麼撒瑪利亞的信徒沒有聖靈?許多人都喜歡引用這段經文來勸人求聖靈或求聖靈充滿。他們把聖靈與聖靈充滿混亂了。這裏是說聖靈。聖靈降臨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,從第二章至第九章都是向猶太人作工的。第八章是在撒瑪利亞的境內。撒瑪利亞人本屬猶太國,但因為在舊約被擄的時候,曾一度混雜了亞述人,與他們通婚,成了雜種(詳看王下17章)。後來猶太人就看他們為外族(路17:16-18),並與他們為仇(約4:9)。他們既不是純外邦人,也不是純猶太人,撒瑪利亞人要得從猶太而出的救恩(約4:22),他們是有點特別的:他們遲得聖靈,神藉著與他們為仇的使徒來按手,叫他們受聖靈,這豈不是合適的按手,表明撒瑪利亞人需要學這個功課,如謙卑、順服、承認、聯合(民8:10,但9:21,太9:18,提前4:14,5:22)。這又是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都是因信同有聖靈,不應有什麼隔膜了。
四、彼得的話與工作
“彼得說:‘你們各人要悔改,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,叫你們的罪得赦,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。’”(徒2:38)注意“就必”這兩個字。以色列人因著悔改與相信(受浸是表明相信,指著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)。
使徒行傳第十章起,福音傳到外邦人了,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(徒10:1)。他雖然“是個虔誠人,他和全家都敬畏神,多多賙濟百姓,常常禱告神”(2節),而且見了異象(3節),又知道耶穌的事(37-38節),但還沒有相信耶穌,所以沒有聖靈。當“彼得還說話的時候,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。”(44節)彼得一提到“信”的時候(43節),他們就很自然的相信了。從這段經文使我們知道外邦人在信的時候就有聖靈了,而且他們是有了聖靈,然後受浸(47-48節)。使徒行傳5:32,是指未得救的人因順從(信)神而得著聖靈說的。
五、書信的根據
如果單憑使徒行傳的話語,就未必能作我們的根據。若要知道信的人有沒有聖靈,最好讓我們翻開書信來作我們的根據:“盼望不至於羞恥,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。”(羅5:5)這節經文證明神已賜聖靈給我們,用不著我們去求。“人若沒有基督的靈(聖靈),就不是屬基督的。”(羅8:9)誰是屬基督的呢?信的人,不論他的靈性如何,都是屬基督的了(林前3:23)。沒有聖靈的人,不是屬基督的,他是不得救的。換句話說,得救的人既是屬基督的,就必有聖靈了。羅馬書8:23亦有這個意思。
哥林多教會是個屬肉體的教會,但保羅並沒有說:“你們這些屬肉體的基督徒是沒有聖靈的。”他反倒說:“我們所領受的,並不是世上的靈,乃是從神來的靈……。”(林前2:12)從神來的靈不是指人的靈,因為這是信徒“所領受的”。世人都有靈,但不是從神領受的,只是在神造人的時候就有了。哥林多教會的人雖然犯了淫亂,但保羅還說:“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?這聖靈是從神而來,住在你們裏頭的;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。”(林前6:19,參3:16)聖靈是“住在”我們裏面的(約壹3:24,4:13),祂已是存在我們裏面的膏油(約壹2:20,27)。保羅與約翰都是肯定地說我們有聖靈,他們並沒有好象今日的“靈恩派”勸人“求聖靈”。
“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:你們受了聖靈,是因行律法呢?是因聽信福音呢?”(加3:2)這裏有兩個方法:行律法與聽信。沒有人敢說,我們領受聖靈是因行律法的;那麼,就必是聽信的了:“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,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,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。”(加3:14)“你們既為兒子,神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,呼叫:‘阿爸、父!’”(加4:6)這都是很清楚的經文,一點不含糊地使我們知道信徒是有聖靈的。
“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,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,也信了基督,既然信祂,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。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(原文是質)……。”(弗1:13-14)保羅對以弗所的信徒說,他們領受了聖靈,完全是因著信基督。這聖靈,就是我們的“質”——保證:“祂又用印印了我們,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裏作憑據。”(林後1:22,5:5)至於猶大書19節“沒有聖靈的人”,那是指著不得救的人說的(猶18)。
不過,或者有人會引用使徒行傳19:1-7來證明以弗所的信徒是沒有聖靈的:“問他們說:‘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?’他們回答說:‘沒有,也未曾聽見有聖靈。’”(徒19:2)我們覺得奇怪嗎?連保羅也覺得奇怪了。所以他往下問:“保羅說:‘這樣,你們受的是什麼浸呢?’他們說:‘是約翰的浸。’保羅說:‘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浸’……。”(3-4節) 他們入了猶太教,只受了約翰的浸,怪不得沒有聖靈。因此,保羅要更正他們的錯誤(4-6節)。或者有人還不服這個說法,他們說:“這十二個以弗所的信徒是聽過耶穌的事的(徒18:25),他們信了,但沒有聖靈。”是,他們聽了亞波羅講解聖經,又聽過耶穌的事(徒18:24,25),但“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浸”。亞波羅“在會堂裏放膽講道,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浸,所以百基拉、亞居拉聽見,就接他來,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。”(徒18:25下-26)以弗所這幾個人只是聽過道,受了約翰的浸,但未曾相信主耶穌。保羅見他們有點不象樣,所以才問他們(徒19:2)。但他們沒有答“信的時候沒有”,只說“沒有”。後來保羅就按手,因為他們已經錯了。所以保羅才按手叫他們受聖靈,後來保羅在以弗所書只說:“既然信祂,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作為印記。”
我們可以說:書信沒有一次叫我們求聖靈;也沒有說我們因認罪與流淚才得聖靈。這一切都是人的教訓罷了。
orange
分類:罪、得救、因信稱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