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在『人本』的敬拜

思佳姊妹针对某篇文章中支持敬拜赞美音乐的论点,提出她的驳斥。建立在『人本』的敬拜看到某知名牧师写了一篇检讨『敬拜赞美』问题出在哪的文章,
整理了一下他的诊断结论如下:


1. 没有找出属于自己的敬拜方式(例如唱跟自己文化稍有隔阂的翻译歌,而不是贴近自己生活的本土作品)就很难打动人心


2. 诗歌节奏要能反应人们真实生活步调才能让人适应,人们需要更明确的节奏乐器〜例如爵士鼓〜才能忠实地反映现代人的焦虑无助


3. 传统圣诗歌词太多,人们不习惯复杂思考,为因应此需要,词变少、节奏变复杂,所以得增加节奏乐器,纯钢琴伴奏不足以应付人们节奏感官上的需要


4. 教会年长者较不适应爵士鼓和大声音响,是因为这跟他们的内在节奏不合(说贝斯会引起心律不整是个笑话)


5. 不知道台下的人心情愉快或忧伤,诗歌节奏能否配合让他们舒服,这是带敬拜的人最主要的挑战


6. 敬拜团把什么节奏带给会众,是决定敬拜品质高低的关键


7. 乐手必须知道用甚么节奏让会众沈浸在醉人感动中,什么节奏让人愁云消散、自动摇摆


8. 鼓手必须透过不同音色呈现现代人的无奈与挣扎


9. 音乐系人隔行如隔山,很多观念要重新建立




以下逐一回应:
1. 所以敬拜神是为了迎合人?为了打动人心?主角是人?


2. 原来敬拜神的时间是要来反映自己的焦虑?


3. 人们不习惯复杂思考,所以得配合人们让词变少,思想空白时多加些节奏音效才不会无聊?


4. 不是才说诗歌节奏要能反应人们真实生活步调才能让人适应,此刻年长者说不能适应,就成了笑话?


5. 原来敬拜『神』是要配合每位会众的心情,『每位会众』能不能被伺候舒服〜是服事神的音乐同工最主要的挑战?


6. 敬拜原来不是以讨不讨神喜悦作高标,节奏才是品质高下的重点?


7. 原来使人感动、从罪中被赦免得释放的〜不是圣灵,是由乐手来制造?


8. 敬拜上帝时间是要来呈现现代人的无奈与挣扎?


9. 是『后现代主义』养成的『非正典』、『解构』、不愿被理论知识约束的心态,自动合理化排斥有理论根基音乐系人的意见?还是拥有配器学、和声学、美学…等音乐专知的人真的隔行如隔山?只懂热门乐器技术才是内行人?很多音乐系人恐怕也被『后现代主义』的巨大潮流洗脑到默认这见解,不敢再有意见了吧!



小小羊补充:
我只提醒一个现象:
当今佛教很多宗派都很兴盛、信众极多,也不少年轻人。
这些佛教电视台、佛教宗教活动,有哪一个是必须透过唱唱跳跳、爵士鼓、流行音乐的?
为何佛教可以不须跟随流行,基督教却必须跟随流行才行?
为什么佛教不须透过这些乐器与音乐,就能解决信众的现代焦虑、思考、、、,但基督教却不靠这些东西不行?







思佳、小小羊









分類:现代教会音乐的偏差 

{{ total }} 则评论

没有评论

到主站發表留言(不支援手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