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神本观念的敬拜:
敬拜的主角是神,还是人?
再说得更清楚点,圣经中严严规定,该受敬拜、配得敬拜的,永永远远只有一位,就是全能至高的上帝。
也就是说,整本圣经所启示的一个重要观念,就是敬拜上帝不是为了人自己,是人应当照上帝所启示的方式进行,为要满足上帝、荣耀上帝,因此敬拜的主角永远是上帝,这是不可以否认,更不可以忽略的。
既然是这样,我们应当回到圣经,去看看圣经的教导。
上面说过,虽然旧约中许多的仪文、礼仪、仪式在新约中都已经废止了,
但假若我们照整本圣经来看,依然还是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观念,那就是在新约时期的教会礼拜(敬拜神)时,还是著重「秩序」、「庄严」、「慎重」、「神圣」、「不可随便」。
「林前 14:33 因为 神不是叫人混乱,乃是叫人安静。」
「林前 14:40 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著次序行。」
「路 1:75 就可以终身在他面前,坦然无惧地用圣洁、公义事奉他。」
其中,连现在教会非常流行,在聚会时「全教会」「说方言」,「以方言祷告」,根本就违反上帝在圣经里的规定。
「所以,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,若都说方言,偶然有不通方言的,或是不信的人进来,岂不说你们癫狂了吗?」(林前14:23)
「弟兄们,这却怎么样呢?你们聚会的时候,各人或有诗歌,或有教训,或有启示,或有方言,或有翻出来的话,凡事都当造就人。」(林前14:26)
「若有说方言的,只好两个人,至多三个人,且要轮流著说,也要一个人翻出来。」(林前14:27)
有说方言就要有翻方言,这是圣经在「聚会礼拜」时明明的规定,意思就是不要「混乱」,要有「秩序」。
当然方言不是本文的重点,本文不多加讨论,但基本的观念都是一样的,就是在教会礼拜、聚会时,必须守住这些基本要求。
这就是「神本观念」的敬拜模式,也就是以圣经的总原则和启示作为教会敬拜上帝时的依据。
当然,我们承认各宗派有自己相对领域的坚持,例如先讲道还是先奉献、点水礼还是浸礼等,这些都是相对性的问题,也无关真理上的冲突,大家应该予以尊重。因此,本文强调的重点依然是绝对真理部分的「神本观念」的敬拜模式,不讨论相对领域的部分。
(二)人本观念的敬拜:
要了解人本观念的敬拜模式,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人本主义。
本文仅就人本主义的特点介绍,并不深入探讨与介绍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或相关议题,以免离题太远。
简单来说,人本思想历史悠久,但具体理论化的人本主义是50~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(Maslow)所提出的理论。
他主张:人性应该保持乐观主义态度,他认为人不是丑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良好的,所以最好是促进他的健康发展。
其次,他主张:需要层次的理论,认为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就是﹕
(1)生理上的需要,如食物
(2)安全感、被爱和归属感
(3)自尊/自信(Self-Esteem)
(4)自我实现(Self-Actualization)
Maslow表示,人的天性是良善的,但是他有这些基本需要,如果我们满足它,结果就是健康和成功;如果我们压制它,就会产生疾病。
上述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开始,先得到满足后,才会进入第二级需要,一级一级的满足才会往上再发展。
基本上,这种「以人为本」的思潮,不仅在50~60年代萌芽,甚至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领域的主流思想。
但很不幸的,这样的思想也早已渗透进入教会中,成为教会教导的主流价值与精神。
到底「人本主义」有何错误呢?
我们提过,凡事都必须以「圣经」为绝对真理和标准,和圣经相违背的,就是错误的,这是基督徒一定要有的坚持与信心。
根据张逸萍博士在『马斯洛的「需求层次」理论』一文指出(以下引用张逸萍博士之文章)(注一):这四层基本需要和主耶稣在旷野所受的试探(马太四1-11)很相似。
主耶稣所受的第一个试探是将石头变成食物,相当于 Maslow 的第一层基本需要(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二层)。
但是耶稣回答说﹕「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。」
上文也解释过,圣经并不否认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需要,如果我们信靠神,这些基本需要都不值得担心。
主耶稣所受的第二个试探是从圣殿顶跳下去,魔鬼说天使会托著耶稣的脚,免得碰在石头上。
我想如果耶稣真的从殿顶跳下而不受伤害,那么,当时的犹太人一定对他另眼相看,就算不马上承认他是神,也定会十分尊敬他,于是耶稣的第三层基本需要(被尊敬和自我尊重)就得到满足了。
但是,耶稣却回答说﹕「不可试探主你的神」,可见主耶稣并不觉得需要满足这一层的「基本需要」。
至于主耶稣所受的最后一个试探:跪拜魔鬼换取万国的荣华,正是 Maslow 的第四层「基本需要」:自我实现和颠峰经历。
但是耶稣说﹕「当拜主你的神,单要事奉他。」
主耶稣的话有两方面的意思:
首先,我们应该敬拜真神,不是敬拜魔鬼,不应该和牠相交,不能利用牠的能力;其次,我们事奉的是神,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,如果我们定意不择手段获得成功,就正中魔鬼的诡计。
因此,笔者认为从圣经来看,「人本主义」根本就和圣经真理背道而驰。
圣经强调「人皆有罪」、「一个义人都没有」、「都没有寻求神的」;
但是,人本主义却认为,人的天性是「良善的」、「中性的」、「不丑陋的」、「是乐观主义的」,并且整个理论以「满足人性需求」为最大、最终原则,这些主张已经大大违背圣经教导了,所以从「人本主义」所衍生出的各种形式的教导,我们基督徒都必须弃绝,不得跟从。
回到「人本观念的敬拜」这个议题上,我们可以发现,有些敬拜的形式已经从「满足上帝」转变成「满足自我」的状态,包括时下教会界最流行的「敬拜赞美」模式。
许多教会倾全力追求这方面的进步,希望敬拜团能带出所谓更美的敬拜,
而会众在每个主日则有非常「享受」、「满足」的敬拜方式,让一个星期的疲惫,透过尽情的唱歌、呐喊、欢呼、跳舞、流泪这种情感式的发泄而得到满足,并且以为这样的敬拜只要主领与敬拜团带领的很顺畅、歌曲很动听、情绪很高涨,就认定是圣灵的带领,有圣灵的恩膏与水流在其中。
其实,这是大错特错!
这已经陷入人本思想中,以自我满足为导向的敬拜模式,也就是所谓的「人本观念的敬拜」。
这样的模式,当然和圣经所启示的敬拜真义相违背,更不是神本观念下的敬拜方式,因此不应该再放任自己的私欲继续下去。
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重点则在于,为何教会敬拜方式会有如此巨大的转变?
笔者从许多社会现象、教会现象观察到,其实我们身处的环境除了充斥人本主义之外,更有另一种社会文化思维混杂其中,就是「后现代主义」。
「后现代主义」(注二)简单来说是由五、六0年代美国的反现代文学(或称前卫主义)起,后现代主义于七0年代牵引入摄影、建筑和后解构主义,八0年代再和女性主义、后殖民主义、文化研究产生论辩和交集,到今天它涵盖之广,由文学到法律到大众文化,由地理到科学无所不包。
它的特性是:
(1)反现代主义,反对现代性的经济模式、科技,批判现代主义的理性秩序和精英主义,但却在各方面受其影响。
(2)质疑(历史)写实再现、主体自主,认为二者都是社会和文字建构出来的。
(3)反对绝对普遍的真理。
(4)去中心,打破中心权威、跨越(既有的学科、国家、文类等)疆界。
(5)质疑真理,和传统宗教背道而驰。
由上面叙述可以看出,后现代主义基本上是把既有的规范、道德、文化、法律,乃至宗教规条等都进行「解构」。
所谓「解构」就是将之瓦解、打破、不信任、不相信既定存在的任何规范和事实。把所有绝对化的事物、精神、真理都将之相对化,这是它重要的特色之一。
简单来说,「敬拜赞美」最早在1990年代由韩国引进台湾后,很快的成为现今教会流行趋势。
为何会在短短十几二十年间变成众教会跨教派的主流敬拜模式?
笔者认为和「后现代主义」脱离不了关系。
传统教会的诗歌、圣诗与礼拜流程等程序最被支持「敬拜赞美」人士诟病的,就是「不火热」!
太多的仪式、太多规定、死气沉沉、没有朝气、不知为何而唱、不知为谁而唱、更不知这些规范、程序、仪式有何意义。
因此为了高举改革的大旗,便想要打破既有的规范、推翻旧有的体制与不愿意走「回头路」,这样的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精神不谋而合。
当「敬拜赞美」这样的形式引进台湾后,引起众教会的牧者、年轻人为之疯狂。原来,教会在敬拜上帝时可以用电子琴;
可以用流行音乐界的电吉他、贝斯、爵士鼓;
可以穿著轻松;
可以唱这种琅琅上口,旋律简单,和流行歌曲曲风相近的音乐;
乍看之下,这实在是一种「敬拜上革命性的进步」,
教会界好像找到了新的方法,打破旧有的藩篱,找到新的方向,可以令人兴奋,可以充满斗志,不必拘泥在古老的教条和规范中,可以破茧而出,找到与整个社会文化与普罗大众更容易接受的型态,更加自由、更加无拘无束的敬拜上帝,这实在太好了,教会的福音诗歌终于成功打入世俗的世界,可以为基督「赢回更多人」。
而这股风潮可以说短时间内席卷全球的众教会,不单单是台湾,连亚洲、甚至欧美各国几乎都争相模仿使用,再自行创作属于自己国家民族、风土民情需求的诗歌。
「敬拜赞美」的诗歌好听,歌词浅显,旋律现代化,有容易炒热聚会气氛,使人容易投入的效果。
会众全心全意地跟著敬拜团的脉动敬拜,在高张力、强大扩大机、混音器,电子式音乐的的气氛带动下,不会再有会众睡著,讲道前的这段诗歌敬拜时间也不再是会友姗姗来迟,只为了避开无聊沉闷圣乐气氛的理由。
一切都看似非常合理,非常好,非常属灵,但事实上「敬拜赞美」真的是这么美好吗?还是「敬拜赞美」到最后,其实只是大家以敬拜为理由来满足自己的「感官享受」的一种方式而已?这是值得深思的。
(三)小结:
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回到一个最重要的重点上,就是到底为什么要「敬拜」?「敬拜」对象是谁?是谁设立「敬拜」的?该怎么做?
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经过深思,就贸然追随流行,而投入「敬拜赞美」的浪潮中,笔者相信,众教会非常可能在这样的浪潮中惨遭淹没而不自知。
不配
注:
1.本系列文章多处引用与参考小小羊弟兄与思佳姊妹文章,出处繁多,均为园地已有文章,不再一一列举
2.注一:http://www.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.net/psychologists/Maslow_Abraham.htm
3.注二:有关「后现代主义」之论述,参考及引用自
a. 后现代主义 维基百科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90%8E%E7%8E%B0%E4%BB%A3%E4%B8%BB%E4%B9%89
b. 后现代主义简介 辅大英文系刘纪雯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405101701404
分類:教会流行观念的偏差